听书文字0067 29六度分隔  社交网络 傅渥成解读

 

得到

 

关于作者

邓肯·瓦茨,是美国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前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关于本书

《六度分隔》这本书是邓肯·瓦茨的成名作。在2003年的时候,瓦茨组织了一个研究计划,首次验证了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并把实验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

 

核心内容

一、公众对六度分隔这个概念的一些误解;二、怎么利用六度分隔理论来阻断或者加快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三、六度分隔理论的一些更高级的应用,让你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与网络科学有关的问题有全新的理解。一、六度分隔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提起六度分隔,很多人马上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六”这个具体的数字上,其实,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并不重要。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六度分隔同时具备两个看似矛盾的重要特性:发散性和聚集性。社交网络的发散性其实不难理解,反映的是比较快的信息扩散速度。一条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这反映的就是发散性。六度分隔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经过很少的几个人,就能联系到网络上的任何其他人,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上,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会非常快的。但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社交网络发散的特性,那就完全误读了六度分隔理论。我们的社交圈并不仅仅只是发散,反而会表现出聚集的特性。比如我们常常有这种经验,我们跟自己朋友的朋友还常常是朋友,或者换句话说,两个互为好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共同好友。如果这个网络是完全发散式的,那么一条信息的传播速度就是指数级别的,会特别快,但是由于有大量的共同好友,我们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网,绝不是一棵树。为了帮助读者对不同的网络结构有个直观的理解,瓦茨特地引入了两种极限情况,他把这两种极限情况分别叫做“索拉利社会”和“洞穴社会”。所谓的索拉利社会,是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中的一个设定,是说当人类殖民外星时,每个星球上都只有很少的人,他的身边只有机器人,要跟其他人交流只能通过电话通信,在这样的环境里,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和别人还有共同好友了。而洞穴社会指的是人类都住在洞穴里,每个洞穴里的人都互相认识,所以每个人都跟身边的人有许多共同好友。我们能看出来,这两个社会的差别就在于共同好友的数量。瓦茨的研究结果发现,我们的社交网络既有很多的共同好友,同时网络上的信息传输也很快,我们的社交网络并不像索拉利社会和洞穴社会那样极端,而是处在这二者之间:一方面,我们有许多不那么熟悉的朋友,可如果去掉这些存在弱联系的朋友,我们的社交圈马上就会变得非常小,因为正是这些弱联系的朋友在不同的小圈子之间架起了桥,帮我们拉近了社交网络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些弱联系的帮助下,我们的社交网络才可以在保持聚集性的同时迅速传递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交网络像洞穴社会那样,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在这个圈子里的朋友是我们社交网络中的强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交网络可以又发散又聚集,这个特性有个专有名词,叫小世界特性,六度分隔现象也因此叫小世界现象。小世界网络真正的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大量的共同好友让网络上的节点变得高度聚集,我们的信息仍然能快速地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二、怎么阻断或者加快信息在一个网络里的传播一种传染病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有可能是因为这个疾病本身的传染性比较强,而更重要的就是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就像网络上的线,如果一种疾病可以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我们就可以在这两个人之间连上一条线,代表这是一条可能的传播途径。而在社交网络上,如果想要追踪某条信息,我们就可以把社交网络上的“转发”或者 “关注”看成是一种传播途径。这样反复追踪,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的节点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而网络上的线就是一条一条的传播途径。在一个网络上,有很多连接其实都是近邻连接,比如我们把感冒传染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这种连接虽然多,但因为网络具有聚集性的特点,它影响的范围很有限。但是也有一些关键的连接点,大大缩短了网络上不同社区之间的距离,比如迁徙的候鸟能把禽流感传播得非常非常远,或者像我们偶尔坐一次飞机,然后把感冒传染给了另一个国家的游客,这些连接是导致网络变成六度分隔的关键。如果把连接这些点的线去掉,网络上节点之间的距离就会大大拉长,甚至会碎裂成许多个互不联通的子网络。所以,从网络科学的角度来说,要控制疾病的传播,就要想办法切断这些长距离的随机连接。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某个地方爆发了严重的传染病,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国际机场都会检测旅客体温的原因。如果我们想要加快信息的传播,就要考虑的是一个反过来的问题,我们不能让信息在同类型的用户或者只在人们最亲密的社交圈中传播,而要想着怎样建立不同社区之间的远距离连接,让信息能传播到不同的人群里。如果希望让信息有更广泛的传播,作者指出,只有当网络上一个个的小圈子之间形成连接时,才会出现爆发式的传播。所以,在社交网络的产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另一种推荐机制,比如设置有“热门话题”“最多点击”等栏目,这些传播方式超越了好友之间的局部传播,它们就是长距离的随机连接,能更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三、六度分隔在网络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我们真实生活中遇到的网络,不但会有许多局部信息,也常常会有大量的全局信息。如果是为了方便局部信息的传输,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去中心化,才能拉近我们和亲密好友之间的距离。在一个企业中,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在同一个部门内建立信息沟通的机制。而如果是为了全局信息的传播,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中心化,在网络的各个模块里都选出一些代表或者说“中心”,保障这些代表们都能和其它模块的代表有效地沟通信息。当然,真实的网络不会是单纯的去中心化网络或者中心化网络,而会表现出许多复杂的层次,它会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中间达到某种平衡。

 

金句

1. 许多社交网络通常并不是树状的结构。所谓的树状,强调的就是分叉,但是因为有大量的共同好友,我们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网,绝不是一棵树。2. 传染病传播和信息传播,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类似的。互联网上的谣言传播就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传播,我们不但可能被谣言所“感染”,还可能对谣言完全“免疫”。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传媒学的研究者也常常用“病毒营销”来形容在互联网上的营销行为。3. 在真实的世界中,让两个节点之间建立联系常常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不管是修建一条新的公路或者桥梁,还是铺设一条新的网络线路,甚至哪怕只是签署一项合同或者互相交换一下名片,这些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我们不进行分析,只是随机地在网络上增加一些连接,虽然也有可能提高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效率,但相应的也会提高传播的成本。

 

撰稿:傅渥成

脑图:摩西